他是冒著槍林彈雨的突擊隊員,是與群眾同吃同住、為貧窮山區奉獻一生的轉業干部,是不給組織添麻煩、政治上思想堅決不離休的離休黨員,他是張富清。
70多年的風風雨雨,張富清老人的崗位、身份也一再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他對黨的“絕對忠誠”。從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
一、堅守初心、不改本色
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年老腿瘸,他不給組織添麻煩。
“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不是嘴上說出來的,要在實踐中干出來,在事情上磨礪出來,在不懼艱險、擔責擔難中展現出來。張富清老人的事跡為什么感人?因為他在**林彈雨中勇往直前,戰爭勝利后到艱苦地區工作,本色不改,奉獻一生,始終不忘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
作為群團辦公室的一員,時常反問自己:接電話的態度端正嗎?來電訴求及時反饋了嗎?會議準備到位了嗎?在辦公室里,可能很少會直接接觸到人民群眾,但在這個特殊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保障領導工作的流暢性,在一定程度上讓領導有更充足的時間來思考更多的議事決定、來解決更多的群眾需求,是我們的本職工作。作為入黨積極分子,我更應時刻以共產黨員的身份要求自己,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態度要求自己,始終把準精神坐標,就能任它風吹浪打,篤定前行方向,始終不改本色。
二、踏實肯干,直面問題
公社班子成員分配工作片區,張富清搶選最偏遠的不通路、不通電的高洞片區。他勤勞肯干,任勞任怨,口音聽不懂,他就慢點說;干活信不過,他就多干點。吃,群眾吃啥他吃啥,糧票給的比吃的多;住,群眾住哪他住哪,吊腳樓里,下面家畜跑,上面人睡覺,人身上還蹦跳蚤。按張富清的話來說,農村工作的法寶就是“同吃同住”。“哪里最困難,我就去哪里!”這是張富清的口頭禪。而現在,我們辦公環境提高了,辦公工具更新了,卻缺乏他這樣不畏艱辛、一往無前的干勁,總是患得患失、拈輕怕重。“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有困難險阻的時候我們總是這樣提醒、激勵自己前進。但面對接踵而至的工作,甚至算不上困難,懶惰更多的發揮了天性,我們開始逃避,開始拖延,開始避重就輕,我們不再“今日事,今日畢”,“領導不催,那就不急”成為了很多人的工作狀態。因為懶惰,我們可以把不急的工作拖到最后一天去做;因為懶惰,我們可以找許多借口在冬天的被窩多躺一會兒;因為懶惰,我們經常輕視自己的能力。所以,杜絕懶惰,直面問題,不要擔心失誤,多干總比不干好。
三、舍己為公,無私奉獻
因為“無我”,他才能在戰斗中把生死置之度外,勇敢到“一沖上陣地滿腦子都是消滅敵人”;因為“無我”,他才能在工作中廉潔無私,整天想的就是“不給組織添麻煩”;因為“無我”,他才會選擇正值困難時期的國家而錯過母親最后一面。他一生遵循的,從來都是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服務,這是一名老兵最樸素的精神,更是一名共產黨員最純粹的信仰。而反思自己,難免覺得差距甚遠。有多少人抱怨過烈日下的工作;又有多少人還會常常思考“如何更好的完成工作”?。
標兵是一面鏡子,更是一把戒尺。反思,理清,然后前行。
牛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