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責任
(文/孫祖光)
最近看到一篇報道,說的是一個老太太,將兒子和媳婦告上法庭,索要“帶孫費”,看標題實在令人咋舌。細看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兒子媳婦完全不管幼兒,每天下班扎進房里就手機電腦,老人偶爾生病頭疼需要他們親自帶下,躺下還沒睡著孩子就給塞回來了……古人有云,“養不教,父之過”,連換個尿布抱著哄哄都做不到,何談培養成才!說到底,還是一個責任的問題。記得書上說,能夠承擔責任,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依此來看,上面的年輕爸爸媽媽自己還是心智上的幼兒,又怎能承擔社會的責任。
生活上,我們需要承擔贍養父母、撫育子女的責任,這是天理人倫;而作為一名工程師,我們承擔的責任無疑大得多,項目管理中明確了工程建設七大目標,達成目標的中心保障,就是責任心。當我們選擇這條路的時候,我們就必須面對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所尊敬的職業有三:一曰教師,教書育人;二曰醫師,治病救人;三曰工程師,造橋修路,服務于人。我總感覺,在工程建設中的投入,就仿佛是在照顧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為每一天的成長進步而欣喜不已。我覺得對于一名工程師而言,職業技能水平并非第一位,就算評上了資格證,如果對施工工作中承擔的任務能推則推,挑肥揀瘦,蒙混度日,那么我可以說,這樣的人,不配做工程師。對于工程施工來說,安全隱患多,工期緊迫,質量要求精細化,這都是家常便飯;而我們更應該承擔起提升工程使用功能、為項目增值的重則,逆水行舟,本著嚴謹踏實的工作態度,不斷克服這些工作困難,將施工項目做得又快又好。每當到了通車的那一天,聽到市民們的一句贊揚,哪怕我們付出再多的汗水,也覺得值得。
責任是推進我們不斷提高的無窮動力,是鞭策我們執業有規的無形準繩。在歷史上,工程師們的努力和智慧,給人們的居住和出行條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今天,我們更是要背負起節能降耗、保障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光榮使命,為了大武漢園林城市的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