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湖底打通交通咽喉
首善之區武昌,因山水而美,也為山水所累:萬畝湖面,數座青山,蝸居城中,交通網絡被它們沖得七零八散,車到湖邊行無路,路到山前便斷頭。
攤開地圖,武昌水果湖地區的交通格局仿如展開的“手掌”,手臂是武漢大道,掌心是水果湖,東湖路、東湖南路、天鵝路、洪山路、白鷺街恰如五指。
由于武漢大道交通流量極大,大量車輛行至武漢大學醫學部門前就只能在雙湖橋或東湖路兩條支路分流。“這里路窄車多,時常擁堵,進出武昌中心地區如同被卡住咽喉一般難受。”負責該地區交通疏導的洪山交通大隊一中隊隊長馮軍說,三鎮17大堵點10個在江南城區,而水果湖周邊就占4個。
結構性擁堵,還得靠工程治堵。“萬里長江第一隧”在漢通車后,分流了武漢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22%的車流量。而武昌蛇山隧道的開通,徹底解開了閱馬場一帶交通擁堵的“死結”。“借道”東湖,一隧穿湖底,成為水果湖治堵的新選擇。
2008年6月,武漢首條湖底隧道動工。歷時近3年,工程告竣,被命名為水果湖隧道。
一隧改變大武昌交通格局
有人說,水果湖隧道的開通,能讓半個武昌“松口氣”。
以前,武昌地區有3條南北向的交通要道:和平大道、友誼大道和中北路—中南路。而東湖路是一條斷頭路,珞獅北路也是一條斷頭路。水果湖隧道通車之后,通過隧橋結合方式,將這兩條斷頭路拉通,打通了咽喉,構成武昌新的南北中軸線。
這條中軸線以隧道為中心,向北連接徐東高架,開車5分鐘可上內環線走長江二橋;往南與珞獅路高架相通,過馬房山通道、雄楚大道后即可上三環線。“紅利”遠不止于此,水果湖隧道還打通了武昌雄楚片、南湖片、廣埠屯片、街道口片、水果湖片、徐東片等地方的快速通道,幾乎半個武昌地區都可隨著隧道通車而受益。
武珞路、雄楚大道兩條大道東西并行,珞獅北路—東湖路、中北路—中南路、和平大道、友誼大道等4條路南北貫通,未來大武昌的交通格局由此初現雛形。
“路通車更多”困局還需關注
一條隧道改變武昌交通格局,但期盼它一舉破解水果湖交通擁堵并不實際。
交管部門透露,水果湖隧道昨日試通車滿3天,從梨園往雙湖橋方向的車流量銳減30%以上,較高峰時減少1500臺次左右。武漢現有機動車106萬輛,每年增加約15萬輛。專家估算,水果湖隧道通車不超過2年,新增的機動車就會抵消隧道所帶來的分流車量。
幾年來,水果湖隧橋工程幾經波折,歷經多方利益博弈,這條交通要津好事多磨,終于迎來通車之時,過往車主翹首以盼。年初,武漢市“兩會”提出打造“幸福之城”,水果湖隧道建成試通車后,率先嘗過鮮的網友感嘆“被幸福”。
當年詩仙放鷹捕魚處,而今湖底車流在“幸福”地流淌。